文/呂佳燕 圖/李東陽、三芝農會提供
北海岸受東北季風影響,冬天潮濕寒冷,一年中,適合植物生長的時間只有春、夏季,以這樣的氣候條件,在花卉產業的發展上,很難與南部短期收成、大量生產的花卉產業競爭。但是,北海岸人質樸、耐勞的天性,硬是讓北海岸的花卉產業在臺灣闖下一片天!
突破傳統,兩次轉型
原來,早期的花農深諳北海岸的氣候、地形、土壤等天然限制,因此,他們有的選擇了生長週期較長的灌木型花卉為發展方向,有的則憑藉地利之便,專以供應臺北的各項花材需求為主。
當時,灌木型花卉的種植方式是,將小苗種在土裡,待其成長到一定高度後,再連根挖起來出售。但是這種方式,一方面需要耗費大量人力,再方面不利於搬運,且有無法擴大物種的缺點,
所以,在一九八一年前後,正值國人的經濟所得快速成長,連帶使得國內盆栽需求日增的趨勢下,金山萬里區的花農在原有栽培技術的基礎上,將傳統的栽種方式轉型為盆栽。
二○○○
年左右,由於感受到花卉市場激烈的競爭壓力,金山萬里地區花農因而尋求第二次轉型,將產品定位為以供應綠美化材料為主,專為公家機關的營建工程,或是私人
庭園提供種株。努力至今,全臺各地栽種的杜鵑、含笑、桂花有近八成來自金山萬里地區;而原本以切花為主的三芝花農,則以高單價、高品質的花種,再透過多角
化的經營及觀光宣傳的推動下,近年來就以全國最大片的愛情花、鳶尾花海,打開三芝花卉產業的知名度。這些供銷產量居全臺之冠的花卉,以及其他苗木、切花和
盆花,共同為北海岸四區創造出了近億元的年產值。
發展技術,策略聯盟
在
金山農會與三芝農會的輔導下,北海岸花農各個都是具有花經濟概念的「科技農夫」。他們在栽培技術上,除了致力於保持領先地位,也努力栽培臺灣特有的原生物
種、馴化野生植物、開發新品種。而在策略上,不同的花農則採取了不同的方式,例如,金萬地區花農努力發掘植物特性,或將中國仙丹等過去較受歡迎的花種重新
包裝,使之為市場重新接受,或為花木正名,來區隔市場需求;而以切花為主的三芝花農,則配合市場趨勢,以穩定的花色獲得花商的青睞。
其
中最特別的是,萬里花卉產銷第一班以產銷班為單位,發展出「各自接單,集體出貨」的獨特運作模式。從事花卉產業二十五年的謝國賢說明:「如果我們沒有那麼
多的貨,客人就會去別的地方找貨源;所以,一旦個人接到訂單,其他班員就會在數量或是資金上盡量支援他。我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把訂單留下來的。」

與時並進,永續發展
北
海岸的花卉產業已經打響名號,在此階段,更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讓花卉產業在北海岸地區永續發展。為此,金山萬里地區的花農非常積極地參觀外縣市各項農業的
產銷發展情形,學習更科學化、國際化的農業管理運作方式;而三芝地區花農更是踴躍參與農會或學術單位舉辦的各項研習課程,藉由專家的分享,
學習新的觀念和技術。
如
今,金山已經有第三代子弟加入經營苗圃的行列,盆栽的造型藝術也逐漸為三芝農友們所接受。我們樂見在景觀營造愈來愈受重視的大環境影響下,北海岸的花卉產
業有更蓬勃的發展;同時也期待有一天,北海岸的花卉可以從環境綠美化產業提昇為藝術經濟,再創北海花經濟的另一個高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