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焦點 專題特寫 北海鄉情 地方短波 法鼓短訊 近期活動預告 前期雜誌

社區裡的老寶貝


「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」,
在家庭中,
老人的智慧是年輕人的財富;
而對社區來說,
老人們的生活閱歷與退而不休的生命態度,
除了是文化傳承的關鍵,
更為子孫樹立了無私奉練的典範,
是社區中的無價寶貝。


文/呂佳燕
圖/李東陽、吳嘉峯



以傳承地方文史為志的張瑞松

 從小在耆老的故事聲中長大,又親眼見證金山七十多年來的變化,歷任金山地區多所國小校長的張瑞松,早在退休前,就決定要將餘生奉獻給北海岸的文史傳承。所以,張瑞松在九○年代,就積極參加法鼓山社區大學及北觀處的導覽義工訓練,並通過考核,成為專業的導覽義工。
 
   導覽時,除了講解基本的文史地知識,張瑞松也喜歡與遊客們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:小學赤足走在獨木橋上的感受、躲空襲的所見所聞、早期鄉親們的生活習 慣……,這些故事帶領遊客穿越時空,使張瑞松的導覽獨具特色;不管是國內的遊客,或是來自國外的朋友,都因他的介紹而認識北海岸的人文風情。去年,張瑞松 更率領金美國小老師與文史工作者成立的編輯小組,花費近一年的時間收集、印證資料,出版《銀瀾金嶺》文史書,為金山地區的風土民情及文史生態留下珍貴的文 字記錄。

  十多年來,不管是在豔陽下帶領遊客穿梭於老街,還是頂著刺骨的東北季風站在海邊解說,張瑞松說,「我從來不覺得累,也不想打退堂鼓!」雖然家人抱怨他除 了過年之外,沒有一天待在家,但是,張瑞松還是每天把行程排得滿滿的。「別人因為我的解說,從不知道,變成知道,甚至知其所以然,這就是我的成就和滿足 感。除此之外,在心理上,我也會覺得自己完成一天該做的事情了。」

 結束一天的導覽工作,把握短暫的空檔,張瑞松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坐在慈護宮前,看著街上的人來人往,欣賞一幕幕的人生百態。對大多數的人來說,這些都只是平凡的生活,但在張瑞松眼中,點點滴滴都是在地的人情趣味,都值得細細品味。



在大自然中找快樂的簡金進

  聽耆老們講述小時候的故事,放牛,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;每次談起牛背上的日子,老人家們總會閃爍出一絲調皮的眼神:偷溜到河邊玩水、作弄同伴、偷摘水果……;而對簡金進阿伯來說,與兄姊一起用蘆葦編織各種動物,就是放牛歲月裡最甜美的回憶。

 當所有人隨著年紀漸長,慢慢忘卻這項手藝,平常在三芝國小負責全校水電問題的簡金進,不但跑到平溪去學習新的編織技巧,並把這個小嗜好帶進了校園。

  一向只會拿著蘆葦桿揮舞的孩子們,看到阿伯只消幾分鐘,就可以變出鴨子、牙刷、風車、老鷹……等花樣,個個瞪大了眼睛,驚呼不已!簡金進阿伯看到孩子們喜 歡,開心之餘,也準備了大把蘆葦,帶著孩子們一起動手做,「阿兄、阿姊教我,我教學校的囝仔,按呢這項技術就流傳下去了。」

  除了保留蘆葦編織的傳統手藝,簡金進對推廣梯田復耕也不遺餘力,而最特別卻鮮為人知的則是他對原生植物的用心:為了保留原生植物,又要兼顧作物的生長,簡 金進把看似野草、野花的原生種植物全部移栽到花盆中,以「限制繁衍範圍」的方式,來確保梯田四周植物的多樣性,簡金進說:「大自然有這個東西,一定有它的 道理,所以只要它在地能生長,我就想辦法為它保留一點空間。」幾年下來,簡金進的梯田四周儼然是個小小植物園,更可見許多本土與外來種植物並存,是內行人 才知道的植物寶地。

 「我住在這裡,我就要讓這個環境活起來!」因此,稻米收割後,簡金進又在梯田裡種植了齒葉蓮花、香水蓮花,每天從學校回到山上,映著夕陽的餘暉,他細數蓮花開放的數量,在植物的生長中,感受生命的滿滿能量。




第一代故事媽媽張林秀英

 
 「阮細漢ㄟ時陣,清明那工,一聽著放炮仔,所有的小孩都跑去墓仔埔排隊,阮甲來拜祖先的家屬說:『甲你猜墓粿,猜圓圓,乎你轉去平安大賺錢。』……」回 憶起十多年前第一次講故事的情形,張林秀英阿嬤笑得眼睛瞇成了月牙彎,「我一半臺語一半國語,還要老師在旁邊翻譯咧!」

 那一年,秀英阿嬤帶六歲的外孫女去上學,因緣際會到幼稚園分享童年後,秀英阿嬤就成了金美國小裡永不缺席的故事媽媽,至今,已經十二年了。

 「我不太會講國語,也不認得幾個國字,只是我好像是個過動兒,一天都停不下來。」說完故事,秀英阿嬤一邊揶揄自己,一邊快步走向圖書館。面對已經在櫃臺 上堆得像小山一般的書籍,縱然不是每一本書、每一個小朋友的名字都能順利地念出來,但是,依靠比對書封與電腦上的國字形狀,秀英阿嬤還是一本一本認真地核 銷孩子們的還書記錄。

  午休的鐘聲響起,校園裡到處飄散著營養午餐的香味。秀英阿嬤快速地關好圖書館的門窗,趕著要上法鼓山去洗碗;出發前,她還把握時間打了一通電話:「我們下午去街上慰訪獨居老人,晚上去中山堂排椅子,你別忘了喔!」

 每天的生活看似都在為人奔忙,秀英阿嬤坦承,偶爾也會覺得累,但是想起和其他義工一起快樂工作的情形,想起早年因為有大家的支持,她才能走過獨力扶養三 個孩子成長的艱苦歲月,懷著感恩的心,秀英阿嬤說:「雖然我的身體不是很好,腳因為退化,快走不動了、眼力不好、牙齒不好、耳朵也有點重聽,但是,只要能 做一天,我就會繼續做一天!」



把義工當正職的蔡荊生


 天才濛濛亮,蔡荊生就把讀國中的孫女喊醒,要她趕快起床,準備去上學。「阿公,我不要那麼早去學 校,班上又還沒有人!」孫女賴在床上抗議著。「不行啦,你要跟我去就要這麼早;不然,等你要出門,我就不用導護了。」這就是蔡荊生,即使是自願性的服務工 作,也堅持不缺席、不遲到;而且這份堅持已經持續七年多。

 七年前,蔡荊生因為年滿六十歲而離開了最喜愛的義交行列,轉而到萬里國小擔任導護;有一次無意間注意到國中橋頭的路口,上學時間交通繁忙,卻沒有人在那裡 守護孩子們的上學之路,就主動把這項工作承擔起來。從此,每天早上六點半到七點半,在國中橋頭都可以看到蔡荊生指揮交通的身影。

 結束導護工作,蔡荊生並不得閒,還有多項的服務工作在等著他:區公所、衛生所、服務站、老人會、婦女會……,只有在義工之外的時間,蔡荊生才會回到營生的崗位──開計程車。

 這一天,我們趁著蔡荊生在區公所輪值服務臺的時間來採訪。只見他一會兒熱心的指引前來洽公的民眾,一會兒整理各式文宣;空檔之餘,則拿起了智慧型手機,利 用App學習日語,或上網查找各種資料;他說:「雖然現在是什麼都不快,忘得最快,但是,『戲棚下站久了,就是你的』,我們要一直學習、一直成長,多方涉 獵,才不會跟不上時代。」

 採訪結束,就在我們收拾東西要離開時,蔡荊生又拿著手機來到我們面前,問:「我要怎麼用手機收、發email?有人教過我,可是我忘記了。」蔡荊生的好學不倦,真的讓我們感受到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