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焦點 專題特寫 北海鄉情  法鼓短訊 近期活動預告 前期雜誌

手工石雕的寶山- 三芝福成宮

 

文/呂佳燕 圖/李東陽

福 成宮內的石雕作品保留了當年匠師手工打鑿的痕跡。留心欣賞,您會發現,
福成宮的石雕,除了敘說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和表達出在 地居民祈求吉慶的願望,
其施作的工法,更見證了日據時期臺灣石匠師的純熟技術 和巧思。

 一如臺灣許多廟宇的發展史,民國初年,在地方仕紳提議,並有曾家獻屋為廟地等緣起,福成宮逐漸成為地方的信仰中心,隨著出入朝拜的人愈來愈多,福成宮及 其周圍也慢慢變成地方的經濟中心,直到今日,福成宮所在的中山路附近仍是三芝地區最熱鬧的地方。

名師承作的石刻工程

  對三芝鄉親來說,福成宮是精神生活之所繫;而對文史工作者或石雕的愛好者來說,福成宮就像是一座寶山,因為從龍柱與三川步口的石壁堵可以看到宋代《營造 法式》中的四種雕法,以及「水磨沉花法」和「透雕」二種技法,可說是石雕技術運用的代表。

 這些作品是一九三六年福成宮第一次擴建時完成的。當時有開設中藥鋪的張德和家族以三百元錢(相當於一、二甲地的價值)奉獻大殿前方左邊的龍柱。承包石刻 工程的梁瓦火因此特別邀請石雕界赫赫有名的「木成司」來負責施作,後來,「木成司」即是張木成,也是臺北「張協成石店」的創始人。他和梁瓦火都來自福建惠 安。惠安的石匠師傅特別注重表現作品的生氣,所以石獅、龍柱的鼻孔一定鑿穿,也會在石獅子的後方打上肛門,就像活生生的動物一樣,會吃東西,也需要排泄。 這是在臺灣其他各處廟宇很少見的特點。

細工慢打的龍柱

 當時,匠師們的工作地點就在今日中山路一段八十八巷十二號。他們先以斧頭將一大塊的觀音山石打出龍頭位置並確定龍柱的大小;然後請畫師在橫躺的龍柱上畫 出龍的概略形狀,及忠孝節義等民間故事;石匠師依著畫師的初稿,再以鑿子一敲一槌地慢慢打出圖樣,最後再將尖銳處修飾磨平、立起龍柱。如此完成一件作品, 非常耗時耗力,也需要一個有默契的團隊才能完成。

 欣賞龍柱,除了欣賞匠師的技巧外,還可以從上下人物、花樣的編排上,看到畫師心中搬演的故事。例如:龍柱上方的圖案主要取材自《封神榜》,而武將手持的 旗桿直徑約只有零點五公分細,則是匠師特別用心的傑作。木成司晚年也特別向子弟說明這二根旗桿的特色,足見木成司對此作品非常滿意;而福成宮的石雕更因這 二根旗桿而揚名。


不復再見的手工石雕
 福成宮另一個有名的石刻作品是現在放在二樓的香爐。它最特別的地方是,以三個大鬍鬚的外國人為力士來撐起香爐。這應該是源自於「憨番抬厝角」的典故,雖 然在南部早期廟宇的角落常常可以看到,但是在北部或是運用在香爐造型上則非常少見。

 八○年代以後,隨著經濟快速發展,兩岸逐漸開放,石匠師手工打刻作品的速度早已追趕不上時代需求,以電動工具刻石和大陸工廠的樣板石刻,因為施工期短、 價錢低廉,成為消費者的首選,過去匠師交錯利用陰刻與陽刻的各種打石技法,也因此慢慢消失,想要欣賞石匠師的細膩工法與獨特創意,就只能在百年寺廟中細細 尋找了。



〇●○  ●○●  ○●○  ●○●  ○●○  ●○●  ○●○  ●〇●  ○●○  ●○●  ○●○  ●○●  ○●○  ●○●  ○●〇


     一校一書 中角親師為愛朗讀

文/呂佳燕 圖/許朝益

 十月初,中角國小為了讓孩子的閱讀習慣從學校延伸至家庭,特別與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合作,推動「一校一書,家長為愛朗讀」計畫,首先由校內老師 評選出大小孩子都能理解且喜愛的一本書,再由貓頭鷹協會購買贈送,交送每位學生帶回家,讓家長都能熟悉書本的內容。

 十一月中起,活動的第二部分正式啟動。每天晚上,家長們至少要撥出十分鐘為孩子朗讀故事。如果爸媽晚上沒時間念書給孩子聽,第二天早上,校長和主任們就 輪流念書給孩子聽,形成另類「為愛朗讀」,以確保全校的閱讀進度一致。

 這天,是師長為愛朗讀的第三天。早自習的鐘聲還沒響起,一個小男孩就衝進情境教室,兩手一把環住校長的腰,仰著頭,興奮地問:「校長,今天換你念嗎?」 確定校長是這天早上的朗讀人後,小男孩緊黏著校長,不肯離開半步。當校長朗讀時,他一會兒站起來,趴在校長肩頭上,一會兒又坐下來把頭靠在校長胸前,不管 換了多少姿勢,他的眼睛始終不曾離開校長手上的書本。

 四年級的朱佳慧和六年級的哥哥及二年級的弟弟,每天回家一定盡速完成功課,因為他們和爸爸約定好,只要在晚上七點半前寫完功課,爸爸就會朗讀故事。佳慧 說:「最期待聽爸爸念故事了,因為感覺好幸福喔!」

 中角國小是全臺第一個實施一校一書閱讀活動的學校,推廣至今,已經有八成以上的家長配合在家為愛朗讀。累積一個個溫馨的親子、師生共讀經驗,除了是希望 創造親子共讀的情境,也期待這些成功的先導經驗,能成為日後各縣市學校推動閱讀的模範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