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焦點 專題特寫 北海鄉情 地方短波 法鼓短訊 近期活動預告 前期雜誌

咚咚隆咚鏘  鄉土藝術show一下

大埕前的布袋戲、醒獅和擂鼓,還有原住民的樂舞和編織,
都是先民生活中的一部分,也是臺灣文化的鮮明特色;
在有心人的推動與保存下,傳統鄉土藝術正在北海岸發光發熱!

文/呂佳燕
圖/李東陽


學宛然掌中劇團

 星期四放學時間走進三芝國小,就會聽到廟會時才能聽到的嗩吶聲,循著聲音,就可以找到一間兩面牆貼滿鏡子的教室,往裡面探頭一看,有的孩子正在練習樂器,有的孩子則和師長一起合力搭起彩樓,準備開始排演。這就是學宛然掌中劇團。

 學宛然掌中劇團成立於一九九七年。當時因為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在三芝成立,大師的二子李傳燦師傅想把布袋戲的文化在地方傳承下去,因此與三芝國小等校合 作,成立學生社團,並找來三芝車鼓陣協和軒總指揮張秀子師傅指導後場,培訓對布袋戲有興趣的孩子。(李傳燦師傅二○○九年過世後,則由其曾孫李奕賢續任社 團指導)因為歷任校長的支持和社團指導老師的鍥而不捨,當其他掌中戲社團因為招生不足而紛紛倒社之際,學宛然不但在這十多年來為三芝國小爭取到許多榮譽, 還將藝術的香火延伸至三芝國中,使精緻布袋戲的小傳人們升上中學後,學習更上層樓,對掌中戲的藝術有更深入的體會;也讓三芝區鄉土藝術的鑼鼓聲敲得更響 亮。

  學習傳統布袋戲並不是件簡單的事,後場需要依循古調不斷重複單調的樂器練習,而前場除了背誦文言文的臺語,還要學習憑藉著手指頭就能賦與戲偶生命力的技 巧,許多孩子經不起其中的辛苦,在權衡課業壓力之後,選擇半途退出。七年級的華珮均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吹嗩吶,現在於三芝國中負責掌握演出進行的扁鼓,她 說:「是因為老師的鼓勵才讓我留下來的。」而就讀六年級,在學宛然擔任前場演出的曾泓銘更進一步表示:「今年在比賽中得到冠軍讓我知道,只要不放棄,之前 的努力一定會得到光榮的代價。」

 陪伴學宛然十六年成長路的郭慧如老師一邊看著孩子們自主練習,一邊有感而發:「這些孩子平常不一定是突出的校園人物,但是在社團裡,他們每個人都是重要 的角色。」或許就是因為這份受重視的感覺,讓學宛然的孩子寧願捨棄各種時髦社團,願意犧牲放學和假日的玩樂時光,優游於戲偶的忠孝節義世界中,樂此不疲。



震天價響擂鼓隊

 在二○一三年傳藝盃師生民俗體育運動錦標賽現場,萬里國中擂鼓隊靜默地在比賽場地的最後端等待出場。他們只有十二個人,但是,整體展現出的紀律與精神,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他們。

 演出開始,鼓聲在強弱快慢之間,有時如低語,有時激昂澎湃,伴隨同學發自丹田的吼叫聲,以最驚人的氣勢震撼全場。表演結束,擂鼓隊迅速集結整隊,立正站好,靜聽裁判們的講評,最後再以深深地一鞠躬:「謝謝裁判!」結束了這場比賽。

 「臺上十分鐘,臺下十年功」,萬里國中擂鼓隊成員沒有十年的時間可以練功,他們之所以能揚名全國,靠的是全體隊員由對擂鼓的熱愛而引發的自主性練習。因 為經費不足,請不起教練指導,擂鼓隊同學自動利用課餘、假日的時間以學長教學弟的方式,從立正敬禮開始,將鼓藝一屆屆的傳承下去。而每當比賽來臨,全隊會 聚在一起動動腦,或編排曲目,或想隊形、服裝,要在有限的資源中,變化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。全國擂鼓技藝的推手、義秀鼓藝團團長林玉龍曾說:「擂鼓之 藝,技成於專注、合作、禮貌與紀律;四者合一,就能展現出自信!」萬里國中可說是將擂鼓之藝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 而這樣的精神,同樣也展現在大坪國小的孩子身上。

  大坪國小全校只有四十一人,因此平常練習時,都是全校總動員。當全校學生都聚在一間教室裡,其熱鬧程度,可想而知。但是,當教練一開口,孩子們就會全部安 靜下來,而當孩子們拿起鼓棒練習,原本笑嘻嘻的臉龐就會隨著鼓聲變得專注而投入,直挺挺的腰桿子,也跟著節奏搖晃了起來。

 因為擂鼓著重團體的表現,因此,每次正式表演或比賽只有少數人才有上臺的機會,但是,其他孩子會在一旁以拍手的方式學習曲子的節奏,沒有人會因為不用上臺,就趁機東張西望或表現出無聊的樣子。

 每個參與擂鼓的孩子都有以打鼓宣洩不愉快的經驗,然而,擂鼓是個人精神與團隊和諧的展現,孩子們從中學習與體會到的紀律和合作,才是他們受用一輩子的無形資產。



乾華國小舞獅隊

 您看過臺灣醒獅跳〈江南Style〉嗎?這是石門乾華國小舞獅隊特別為區運所排練的表演。兩隻醒獅在四名同學的操作下,一下子俏皮的眨眼睛,一下子隨著 音樂節奏又是甩頭又是扭腰擺臀,而當樂聲的最後一個音節響起,從獅子嘴中送出的吉祥話,令全場觀眾都為這場融合傳統與流行的表演,報以熱烈的掌聲。

 其實,像這樣的劇碼只是舞獅隊的「餘興節目」,他們最擅長的,還是傳統的醒獅表演,並曾經數次在全國中華盃舞龍舞獅錦標賽,和全國教育薪傳盃舞獅舞龍技藝錦標賽中奪得優秀的成績。

 因為乾華國小是所迷你學校,全校只有三十二名學生,所以幾乎每個四年級以上的孩子都是舞獅隊的當然成員。女生力氣比較小,負責打鼓、鈸、鑼等樂器;而舞獅的重責大任,就落在男生的身上了。

 為了讓舞獅隊的練習有效率,孩子們得先從熟記鼓譜開始,因此,舞獅隊的練習經常就是在「咚咚鏘、咚咚鏘……」的念誦聲中展開。楊天德教練告訴我們,這樣 可以讓孩子先熟悉樂器的節奏,到了真正練習的時候,才能很快進入狀況。除此之外,老師還會把舞獅隊的練習情形錄影下來,讓孩子們可以看到自己的表現,依此 來改進缺點,發揚優點。

 因為舞獅的過程需要群體相互配合,講究彼此之間的默契,因此,在一般的課程或是辦活動的過程中,常可以見到孩子們彼此幫助的情誼。而到外縣市去參加比 賽,更是讓這些住在石門茂林山上的孩子感到興奮不已。在舞獅隊裡擔任鼓手的李玟萱,回憶起今年到臺中參加比賽的情形,說:「比賽過程已經忘記了,可是,路 上發生的事情卻是印象最深刻的 。」

 對十七年來參與過舞獅隊的孩子們來說,比賽的情形和結果都只是一時的,而那些發生在舞獅隊裡的點點滴滴,才是最珍貴的感動;即使畢業多年,只要回到母校,舞獅隊依然是他們最懷念的小學記憶。



部落的樂舞與工藝

 星期三,沿著金山老街往文化二路走,一陣陣原住民歌聲忽近忽遠地傳來。循著歌聲,來到金山高中原住民藝能專班樂舞課的現場,孩子們具有穿透力的歌聲,伴隨著雙腳的踏地節奏,讓人感受到一股原住民的毅力與樂觀。

 這天,他們正在學習新舞步,有一個同學不知怎地,就是怎麼也學不會,別人踢二下,他踢著踢著,就變成踢一下。練習了幾回,還是改不過來。樂舞老師懷劭. 法努斯把他拉到身邊,親自帶著他放慢節拍慢慢地跳,沒多久,旁邊的同學自動唱起了搭配這段舞蹈的歌曲,還有人即席自編口訣「踢、踢、踏、點,踢、踢、踏、 點……」沒有人笑他學不會,也沒有人冷眼相看,只有團體的凝聚力充盈其中,那是一種不一樣的學習氛圍。

 原民樂舞是原住民的生活樂舞,孩子們得以藉此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,而他們奔騰的創作能量,則展現在傳統工藝─編織。走進編織課教室,抬頭就可以看到掛滿 四面牆的編織創作,低頭則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兩隻手好像指揮家的雙手,正忙著在小型傳統織布機上揮舞,而一條條配色大膽的腰帶,就在孩子們的雙手間完成了。

  這是高一的曾小庭第一次接觸傳統織布機。她曾經很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分,來到金山高中原民班後,在樂舞和工藝課之間,她慢慢感受到這些傳統的可貴之處。 眨著大眼睛,她說:「身為原住民,我會想要保留這些傳統。」而來自林口地區,現在就讀高二的曾紹國也坦承,自己平常沒有機會接觸原生的部落傳統文化,以前 即使在族人面前,也不會想要唱傳統歌曲。但是,經過幾次上課,現在他不但常常哼著古老的原民歌謠,更勾起他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文化的想望。

 金山高中原住民藝能專班像是擁有魔法的「金山部落」,以樂舞和工藝的神奇力量,在原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,也不敢有夢想的原住民孩子們身上施了魔法,喚醒他們世世代代流傳在血液中的記憶,使他們在畢業後走出校園時,個個因為自己的原住民身分而昂首闊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