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焦點 專題特寫 北海鄉情  法鼓短訊 近期活動預告 前期雜誌

新住民快樂做義工

付出的幸福密碼

 對新住民女性來說,北海岸雖然不是從小成長的家鄉,但卻是此生情感之所繫;她們在這裡建立家庭,並在每天的生活中,慢慢地認識北海岸的山與海、人與情。
 一開始,她們以家庭為中心,而當孩子漸漸長大,不再需要媽媽二十四小時的陪伴,一些新住民媽媽走出家庭,在學校、圖書館、區公所、衛生所、公益團體中擔 任義工,並在無所求的付出中,更深刻地認識這塊土地,找到生活的快樂與價值,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圓滿。本期,就讓我們透過新住民義工為「第二家鄉」付出的故 事,一起來感受她們的光與熱。


文╱呂佳燕  圖╱李東陽

 

捨得付出更富足安樂


  雖然車禍造成腳踝附近的骨頭斷裂,使得江珠不能久站,但是,知道水陸法會之前,法鼓山金山社會大學一定有很多事情需要人幫忙,江珠還是利用復健結束後的空 檔時間,來到金山社大。適逢今年水陸法會推動雲端牌位,江珠雖然不熟悉注音的拼音方法,還是承擔起幫不諳電腦的老菩薩們輸入雲端牌位的工作。這份只管付出 的心力,已經在金山地區持續近十年了。

 緣分,是從二○○四年開始的。當時,江珠聽說法鼓山有免費的課程開放給一般民眾學習,於是約了兩位好友,從野柳出發,開著車,找到了尚在建設中的法鼓山。當下,江珠在心裡許諾:「等道場落成了,我一定還要再來!」

 從此,江珠一方面在社會大學上課學習、充實自己,另一方面,如果法鼓山上需要人手幫忙,不管是誦念、場布,還是洗碗、切菜,只要自己時間能夠配合,江珠就一定參加,甚至會帶著五、六歲的孩子一同隨喜。

  從福建嫁來野柳,在沒有接觸法鼓山之前,江珠因為人生地不熟,連個可以講話談心的對象都沒有,心情因此鬱悶,常常晚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覺。自從到法鼓山當 義工以後,雖然偶爾還是會鑽牛角尖,但是,「有時候法師會開示,就好像是在給我加油似的;而且,在做的過程中,不管是跟其他人的互動,或是做事的過程,都 讓我有一種被認可的感覺,覺得自己也是可以幫忙做點事情的,這樣心態就會不一樣了。」

 回顧這些年的義工生涯,江珠心裡頭充滿感恩。因為義工工作,讓她有機會接觸更多人群,分享別人的生命感動,也使得自己的心胸開闊了起來。不同於當年常常思念家鄉的心情,現在的江珠說:­「我愛野柳的海,這裡有我的家人和朋友;我愛法鼓山的山,這裡有我的善知識和取不盡、用不完的法寶。」

 因此,江珠鼓勵所有的新住民朋友,抱著服務的態度,站出來參與各種團體的義工工作,因為她深深的感受到:「 財富會隨著物價而貶值,而捨得付出,卻會讓我們更富足安樂!」

 

把助人當成傳家寶



 

 星期三的淑嫺總是忙碌而快樂,因為這一天是她特別安排出來的義工日。

 一大早,淑嫺就到三芝國小輔導室擔任請假專線的義工;九點在衛生所為前來施打預防針的小朋友量體溫、身高和體重,也幫忙新住民媽媽填寫資料或擔任簡單的通譯工作;直到中午,淑嫺再回到三芝國小,化身為學童們的導護媽媽,在校門口,維護孩子們放學時的交通安全。

  把義工當成事業認真地經營著,淑嫺從不以來回奔波為苦,因為父親幫助別人、到寺院燒香拜拜定會奉獻香油錢的身影,從小就烙印在淑嫺的腦海深處。眼睛泛著淚 水,淑嫺說,她知道父親這麼做,是在為子女累積功德和福氣;因此,當自己也為人母親,開始思索孩子的未來時,更想要把父親的心意傳承下去,讓「助人」成為 傳家寶。所以,只要在能力範圍內,能夠幫忙的,她一定盡力幫忙,不會想要得到回饋,更希望孩子在長期耳濡目染下,將來也可以成為一個喜歡幫助別人的人。

  從二○○七年在孩子班上擔任晨間媽媽,到今年成為三芝茭白筍節的導覽義工,這期間,家人也曾一度對淑嫺一早就出門去當義工頗為不諒解,但是,每次出門前, 淑嫺總是先將家裡的事情安頓好,並且將去處和回來的時間交待清楚,好讓家人放心。經過時間的考驗和行動的證明,現在,婆婆已經認同媳婦走這條路了。

  回顧七年多來的義工生活,淑嫺說,「做義工就是在學習中幫助別人,每當聽到對方因為接受幫助而講出一聲謝謝,心中就會覺得快樂。」這是做義工最開心的時刻 了。偶爾遇到少數民眾因為她新住民的身分就對她說話不客氣,心中生起「好心被雷親」的憤慨時,淑嫺會本著服務與學習的心情,告訴自己:「遇到不理解或不講 理的,我們就是要學習耐心,學習如何退後一步。然後他愈來愈了解,知道我們是受過訓練的,就會愈來愈尊重我們。」這樣一想,就能平心靜氣的讓其他人接手, 自然避開衝突場面了。

 現在,除了義工的身分,淑嫺更進一步成為三芝國小簡易母語學習班的越語老師,希望透過自己的教學,讓孩子至少能夠以簡單的母語和遠在越南的家人們溝通。

 以一份服務奉獻的心,在付出中學習成長,我們看見,淑嫺的生命正在三芝發光發亮。


 

當義工親近在地生活


 早在成為臺灣媳婦之前,淑芬和大迪就隻身離家到臺灣打工,她們在臺灣遇見了生命中的另一半,並在幾年後嫁進石門,展開她們為人妻母的新頁。

 一樣是在臺灣生活,但是,獨身工作與走進家庭還是有很大的不同;生活習慣、人際互動、風俗文化、價值觀……都是衝突,但是大迪說:「我們嫁來臺灣就是要來當臺灣人的。」所以她們放棄原本的工作,乖乖在家帶孩子、為家人操持家務,努力做好臺灣媳婦的角色。

 直到孩子上學,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,看到學校其他義工媽媽的爽朗笑容,想到自己獨處的時間也多了,因此在家人的鼓勵、同意下,淑芬和大迪先後成為石門國小的義工媽媽,舉凡幫忙看顧學童、製作活動道具或海報、整理圖書……只要學校有需要,在家事完成之餘,淑芬和大迪都會盡量幫忙。

 學校的環境單純,又能看到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,離家也不遠,時間可以彈性安排,是家人放心讓她們走出來的主要原因。擔任學校義工三年多,淑芬說:「當義工的好處是,可以認識在地的新朋友,而且語言會進步很多,還可以得到各種課程的上課訊息,這樣自己才可以獲得成長。」

  大迪雖然才當義工一年,但卻是她對臺灣風俗習慣、宗族觀念理解最快的一年!例如:婆婆過世後,停棺近二個月期間,都是她一個人處理相關的事情。因為印尼的 習俗是親人往生後,會盡量在幾小時內辦完喪葬事宜,也沒有為亡者念經或做法事,所以大迪並不明白當時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。這個疑問一直放在她的心裡好多 年,直到最近在和其他義工媽媽的聊天中,她才明白,原來這是子孫對往生親人表達孝心與感恩的一種方式。所以對大迪來說,一邊做事一邊和其他義工媽媽話家 常,是最快樂的事情了,很多生活上的問題和疑惑,就在你一言、我一語的閒聊間自然排解開來。

 淑芬和大迪來臺之初,誰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臺灣媳婦;但是,既然做了選擇,那就要努力融入在地生活。當義工,讓她們有機會結交當地的朋友,在工作互動中,透過觀察、詢問,找到獲得長輩認可的做事方法,也一點一滴的調整自己,慢慢地轉變成「正港的」臺灣媳婦。



在服務中找到快樂





  每逢三芝地區有農特產品展售,或是觀光行銷活動時,眼尖的人都會發現,一群名為「蝴蝶媽媽」的新住民,以三芝地區特色品牌的角色,在各個活動現場義賣各式 手作拼布包或抱枕,她們細膩的縫工配上吳仲宗、張金蓮等三芝藝術家授權的圖騰,既能代表三芝地方特色,又精緻實用,頗受大眾歡迎喜愛。

  這群蝴蝶媽媽的成員來自各個國家,她們飄洋過海,遠嫁到三芝來,平時在家相夫教子、照顧公婆和家庭,得空時,便來到三芝新住民關懷站,接受中國生產力中心 的輔導,學習手工拼布技巧,並相互關懷;如果三芝國小有需要,蝴蝶媽媽就變身成為義工媽媽,不管是幫忙宣導或到教室裡講故事給孩子們聽,統統難不倒她們。

  來自柬埔寨的秀玲成為三芝媳婦已經十五年,本來是個全職媽媽,孩子上學後,便在新住民關懷站,幫忙打電話關懷來臺三年內的新住民女性,有時候,還會親自到 家中拜訪探視;以過來人的身分關懷初來乍到的新住民朋友,多了一份同理心與親切感,秀玲總是直接回應她們的需求,例如:陪著上識字課,或在她們上課的時間 幫忙照顧小孩。秀玲說:「我的孩子長大了,有時間來服務別人。我希望讓她們知道,這裡不是只有一個人,也有很多朋友、很多人的關心。」

 三年前,秀玲擴大關懷的對象,開始在學校擔任請假專線的義工和導護工作,她說:「快樂是自己找的;以前沒有能力,現在可以幫助別人,雖然比較辛苦一點,但是真的很快樂。」

 來自廣西的黃火妹一直都在家裡照顧公婆,公婆相繼過世後,在朋友的介紹下成為蝴蝶媽媽,並開始擔任學校桌球義工。她說,當義工教小朋友打桌球,可以鍛鍊身體,和小朋友在一起又很開心,所以她天天到桌球室報到。

 一如秀玲和火妹,新住民關懷站為蝴蝶媽媽們的生命注入了新的能量,讓她們在同儕的友誼支持、手作技術的養成及義工服務奉獻的工作中, 逐漸找到自信心,蛻變為一隻隻在北海岸快樂飛舞的美麗蝴蝶。